close

  • 中壢位於桃園縣,在地形上屬於較平緩的臺地。三百多年前,這裏還只是一片未開拓的蠻荒,只有當時所稱「青山番」,也就是現今的泰雅族及少數的凱達格蘭平埔族居住在此。後來,一群由大陸渡海而來的拓荒者,開始進入中壢這塊平坦的臺地開墾,因此原本居住於此的泰雅族只好被迫遷往更南的內陸山地,而平埔族人則慢慢的漢化與新移民共同墾殖這塊新興的土地。這些新移民當中,以福建、廣東來的人最多,其中包含不少的客籍人士,開墾中壢地區。後來,這些墾民就將這一帶村莊統稱為澗仔壢庄。所謂澗仔壢是因為村內有老街溪、新街溪縱貫形成兩大澗谷,所以稱之為「壢」;後來又因為此地位於昔日北部兩大都市-竹塹(新竹)和淡水(原指新莊,後指臺北)的中途,為來往行旅休息的地點,所以又取其「中」字,改稱中壢。民國前十八年,甲午戰爭爆發,台灣割讓給日本,中壢遂改棣台北縣管轄,設置中壢辦務署;民前二年又改棣桃園廳;五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經省府委員會第九百一十四次會議通過改制,升格為縣轄市,自同年七月一日起,正式更名為桃園縣中壢市,直至今日。(詳見中壢市公所地方史誌http://www.junglicity.gov.tw/tw/intro/dept3/list.asp)


    中壢市中心區分為老街、新街,老街位於老街溪東岸,約為今日計畫區內中豐路沿線,興起於康熙末年,為淡水、竹塹中途往來據點,至嘉慶年間內壢地區盜匪出沒,後逢閩粵械鬥時期,各地客籍移民因避禍而移居新街,使得新街地區興起。


    早期平鎮為平埔族的霄里社人居住地,清朝康熙、乾隆年間,廣東客籍人士陸續移入開墾,客家移民集居在今山子頂一帶,原住民則退守南邊山區。平鎮市的原名叫「掌路寮」或「張路寮」、「張望寮」,依地域方向分別稱為東勢、南勢和北勢,後來治安好轉,取以保護平安的意思,改稱為平鎮。歷經台灣光復、台灣地區地方自治方案的實施,於民國八十一年三月一日升格改制為縣轄市「平鎮市」。由於平鎮市位居地理要塞,縱貫鐵路、縱貫公路、中
    山高速公路及北部第二高速公路皆行經本市,再加上南平路、中豐路及其他織密的連外道路如台一號省道、112、113、114 縣道,使平鎮市成為一人口集中、社區密集開發的新興都會中心。
    (詳見金麒麟之都-平鎮市(上)http://subtpg.tpg.gov.tw/web-life/taiwan/9706/9706-14.htm)

  •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
      ivan454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